少則幾元多則幾百元,只需花費些許金錢便能擁有一個標注唯一序號的數字藏品,你心動了嗎?價格相對便宜、概念形式新穎
,并且滿足年輕人消費習慣、社交需求與價值審美……數字藏品正開始從小眾“破圈”走入大眾視野。
2022年以來,數字藏品交易熱度不減,從最初繪畫、音樂作品到一雙鞋、一張門票,從流行潮牌到非遺文化、從互聯網到餐飲界
……數字藏品覆蓋范圍不斷延伸,“萬物皆可NFT”逐漸演變成“萬物皆可數字藏品”。
如火如荼的背后,數字藏品是如何改變傳統收藏界,又是如何引發新一輪互聯網風尚的?其價值創造的邏輯與結構風險的“雷區”
是怎樣的?如何有效規制其數字資產屬性?無序的金融化是否正在進行?其給市場秩序和監管制度帶來哪些新的挑戰與機遇?
讓我們一同探討“數字藏品”這個正在被數字技術改變的新鮮事,探討科技如何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生活。
??看得見摸不著卻依然火爆 數字藏品行業生態圈初現
NBA當家球星斯蒂芬·庫里花18萬美元買了一個看起來平平無奇的猴子頭像。今年愚人節,歌手周杰倫“丟猴子”事件上了熱搜,
這只“猴子”價值人民幣320萬元。還有一個編號為“#6666”的猴子頭像,看起來不過是庫里和周杰倫的“猴子”換了些服裝、發色
,竟然值1500萬美元。
這些之前說出來你可能都不信,但如今,隨著明星站臺、富豪搶購的事件越來越多,以及一批又一批同類數字產品越來越頻繁地走
進人們的視野,這些虛擬產品突破小眾圈層,走到大眾身邊,在年輕群體中越來越受追捧——它們就是引發當前投機狂潮的數字藏品。
數字藏品是區塊鏈技術和藝術融合的產物,利用區塊鏈技術,數字化藝術品便有了唯一不可篡改的憑證,是NFT的一種應用形式。
有了這一憑證之后,不論是一段視頻、一段音樂或是一張照片,都會具備收藏和流通的價值,只不過不是實物,而是作為元宇宙中的虛
擬藝術品。換句話說,這是種看得見摸不著的藏品。
數字藏品如今已經從國外風靡到國內,這種在“圈外人士”眼中不過只是個“jpg.”或“gif.”的東西,在專業玩家的眼中卻可能是
極具收藏和流通價值的投資商品。它們之所以火爆,是因為玩家看中的不是現在的價值,而是其在流通市場上的升值潛力。
2021年被稱為“NFT元年”,不少藝術行業、游戲領域的數字藏品紛紛上線,一直主導著數字市場和流行文化。相關統計數據顯示
,2021年我國共計發售數字藏品約456萬份,總發行價值約1.5億元。據數據領域研究平臺頭豹研究院測算,2026年我國數字藏品市場規
模將達300億元。
從當前數字藏品市場形勢來看,各行各業都搭上了數字藏品的快車。作為掌握重要資源的文化機構,博物館就是數字藏品主要的IP方
之一,眾多深藏在博物館里的珍貴文物,正在以一種虛擬形式被大眾了解和收藏。比如,河南博物院發布的文創數字藏品“婦好鸮尊”、
湖北省博物館發行的1萬份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數字藏品、四川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基于太陽神鳥和大金面具等文物推出的6萬份數字
文創產品等,都一經上線便售罄。
此外,熱播劇《人世間》原著相關數字藏品6月在網絡平臺發售;舞蹈詩劇《只此青綠》推出數字藏品紀念票;上海交響樂團發行了
第一款藏品——一段2分21秒的音頻;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獨家授權了“擁抱星辰大海”中國風云氣象衛星系列數字藏品;文學雜志《收獲》
在世界讀書日推出首款文學類數字藏品盲盒“無界”……數字藏品領域似乎正在爆炸式增長,生態圈已然出現。
早前收藏流通的是一只年代久遠的青花瓷古董花瓶、一張絕版郵票、一瓶陳年好酒或是一雙限量款的鞋,而現在卻是一個個虛擬藝術
品;早前是去潘家園淘淘好物、碰碰運氣,現在則是扎堆在各個數字藏品群或平臺里等待藏品發售……收藏有升值潛力的好物待機轉賣從而
賺取差價的“炒物”行為自古就有,但這樣的數字“好物”的“爆炒”現象顛覆的可能不只是人們的認知,它作為一種文化消費的新趨勢
,可以涵蓋其中的東西遠不止于此,未來或許會顛覆人們的生活。
??區塊鏈、炒作、金融化 千面歌伶的眾說紛紜
如今,數字藏品在國內大有后來居上之勢。不僅消費端火熱,企業端同樣表現積極。頭部互聯網公司、藝術文化機構,就連一大批銀
行也紛紛發行數字藏品。一時間,看似前沿新潮的數字藏品似乎已經進入尋常百姓家。
提及數字藏品,就繞不開其原始形態——NFT(Non 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代幣)。“非同質化”意味著不可分割,也不可取代
,也就是“獨一無二”。這種無法復制的“獨一無二”,是由數字藏品的底層技術區塊鏈決定的。自誕生以來,有關NFT的爭議如同其市場
價格般起伏不定。今年5月以來,受虛擬貨幣價格跳水影響,全球NFT市場出現大震蕩。炒作、欺詐、泡沫等字眼也再度圍繞著NFT動輒數
十萬甚至上千萬美元的價格展開。
在國內,去金融化成為監管NFT的大方向。二級市場的狂熱后,NFT在國內化身數字藏品,大行文化IP路線。雖然數字藏品的二級交易
服務在國內不被允許,但在一些平臺,數字藏品仍在流轉之中實現身價倍增。看似與NFT區隔開的數字藏品能否真的擺脫金融屬性?
不久前,微信公眾平臺新增了數字藏品交易行為相關條款,明確提出從事虛擬貨幣或數字藏品類業務為違規經營行為,提供數字藏品
二級交易服務將被封號。例如提供交易入口、指引、發行渠道引導等。一批數字藏品公眾號因此被封禁。
作為NFT的中國版本,數字藏品自帶金融屬性。2021年6月,阿里旗下的數字藏品平臺鯨探和敦煌美術研究所推出了兩款限量藏品,單
張價格9.9元,一經發售即售罄,隨后其中一款名為“敦煌飛天”的數字藏品在二手交易平臺閑魚被掛出近百萬元的轉售天價。
此番二級市場的天價炒作以平臺下架該商品告終。但這也促使國內各大平臺更加警惕數字藏品的金融化風險。例如在鯨探,當前玩家需
持有滿180天后才能通過平臺將數字藏品無償轉贈給好友。
今年4月,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證券業協會聯合發布了《關于防范NFT相關金融風險的倡議》,表示要堅決遏
制NFT金融化、證券化傾向,從嚴防范非法金融活動風險。
對于同樣需要采用NFT技術的數字藏品,一些數字藏品平臺則開放了“寄售”功能,用戶可以在二級市場進行交易。另一些數字藏品平
臺則設置了嚴格的管理標準,如鯨探在產品設置上使用基于未成年人保護的實名認證、12306同款防盜刷系統,滿足用戶無償贈送需求下設
置轉贈時限(第一次需持有180天、第二次需滿2年),并對二次交易等潛在欺詐風險進行充分提醒。
今年6月,《人民日報》、人民網等均就數字藏品的未來發展表態。《人民日報》強調要善用數字藏品正向價值,遠離炒作,激發其新
動能,拓展應用場景。
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線下主題公園、文化展覽等場所經營受阻,數字藏品便成為一個新穎的引流方式。據悉,截至今年3月底,文
旅數字藏品發行規模已突破4200萬元。不過需要直面的事實是,IP界向來是頭部效應明顯,例如迪士尼、環球影城的數字藏品賣座,并不代
表其他一眾中小樂園可以成功復制。
??科技向善 立規明矩讓技術服務于數字時代
數字時代已至,文化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傳播途徑都發生了變化,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瑰寶得以借助新的形式被傳承弘揚。而
數字技術在發展過程中,也逐漸與文化產業水乳交融,孕育出數字文化產業新業態。
數字藏品在近兩年的突然紅火,離不開 AR/VR、5G、AI等技術的蓬勃發展,更與人民群眾對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緊密相關。
這些數字化內容中,既有傳統書畫作品《千里江山圖》《仕女蹴鞠圖》,也有敦煌壁畫修復圖、數字秦俑,更有如“梅尚程荀”四大名
旦演唱選段等傳統戲曲名家的唱片,歷史長河中那些珍貴的藝術作品得以通過數字藏品的形式發行,迎來他們嶄新的生命。
但是,數字藏品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已經出現了很多問題:一些平臺實質沒有采用區塊鏈技術、無清晰知識產權授權鏈路、未采取防范
炒作的措施、沒有履行保護未成年人權益的義務等。中國文化產業協會秘書長金鵬表示:“加強監管、明確準入資質等政策勢在必行,行業
自律也將是數字文創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數字藏品在發行過程中關于內容審核、版權保護、數據安全的規則和標準還需要進一步規范
,這需要政、企、學、研、用多方的共同努力。
政策發力,加強數字藏品產業監管。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指出,
“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集成運用先進適用技術,增強文化的傳播力、吸引力、感染力”。并提出要構建與文化數字化建設相適應的市
場準入、市場秩序、技術創新、知識產權、安全保障等政策法規體系。
行業驅動,共同維護數字藏品市場秩序。數字藏品行業相關的監管法規和行業標準尚存不少空白,對此,行業主動開拓進取,并做了諸
多嘗試。今年2月,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聯合騰訊、螞蟻集團、北京郵電大學、之江實驗室等機構提出的《基于區塊鏈的數字藏品服務技術
框架》國際標準項目立項建議獲得通過,這是全球首個區塊鏈技術在數字藏品領域應用的標準,對數字藏品行業的規范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牽頭發起的可信區塊鏈推進計劃正聯合國內主流數字藏品平臺成立項目組,積極探索建立數字藏品合規的發展路徑和
標準等。接下來,需要加強標準制定,如對未成年人的準入機制,對平臺的審核、認證機制等。相關業內人士稱,技術本身只是工具,要警
惕技術發展初期可能出現的金融炒作、詐騙等風險,希望不要讓數字藏品行業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始終處在健康正向的發展軌道上。
國家文旅公共文化創新發展研究基地主任、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卜希霆公開表示:“數字藏品行業的發展不能操之過急
,要在堅持‘守正創新’理念的基礎上,探索健康、可持續的數字藏品發展之路,同時呼吁政府及其主管部門不能滯后與缺位,要主動靠前
指揮,讓數字藏品行業有規可循,有法可依,有路可走。”